11月8日,课本剧《阿房宫赋》在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育美大剧院上演,“秦汉时期,天下纷争……”该校高一学生将艺术专业与文化知识融合呈现,再现那个变幻莫测的风云时代。
情景演绎 对课本理解更深一层

图为武传学生在给育才美高学生们排练
《阿房宫赋》是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第二册的必背古文之一,“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往往都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达到理解和背诵,文言常识好教,但其中的文学和艺术价值难以诠释。” 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婷介绍,这次用朗诵剧的形式去演绎《阿房宫赋》,特别是创编的过程让这篇文章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让高中生去理解剧中角色的形象和性格,除《阿房宫赋》外,武汉传媒学院课本剧创编辅导小组还同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师生们一起研究秦朝历史,去还原时代背景、丰满人物形象。创编小组指导教师胡桐表示:“只有对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在演绎时把握好情感的宣泄,艺术是对文化和生活的凝练和升华。”
“六王毕,四海一……”饰演秦始皇的邓思涵同学介绍,与角色共鸣,感觉所有台词都是秦始皇的内心写照,随着情节发展就能脱口而出。近一个星期时间,熟读课文、背诵台本、查看关于秦代的影视资料,去模仿找感觉,“站在舞台的那一刻,我就是嬴政,是始皇帝,既有一统六国后的霸气,又有隐忍后的狂傲和刚愎自用。”
音、美加入 让课本知识更加鲜活

图为课本剧《阿房宫赋》演员带妆走台
据创编小组成员付东介绍,此次课本剧编排仅用了5天课余时间,“参演学生不少是高一学生,有一定艺术基础,更关键的是有了传媒表演专业的融合辅助。”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是一所纯艺术类特色高中,此次课本剧的动态背景制作充分发挥了该校美术生的专业特长,“我们一起研究杜牧对阿房宫的文字描述,他们美术生对秦朝的建筑风格、室内陈列、服饰特点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协作构建了自己理想中的阿房宫。”
除了服化道的辅助,朗诵剧《阿房宫赋》成败的关键还是演员对人物情感和节奏的把控,而学生张厚成排练中很难入戏,“我饰演的是一名冒死进谏的大臣,但前期演出来的效果软弱无力。”在得知张厚成是音乐特长生时,武汉传媒学院的师生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转而去寻找符合人物不同阶段情感的音乐,《闯秦宫》《英雄葬礼》《卧虎藏龙》等乐曲,让他感受从无奈到愤怒,到最后的视死如归。“从未想过自己的艺术专业能辅助文化课的学习理解,让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得到了升华。”
文、艺融合 让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校长助理雷意明对此次课本剧授课方式给与了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劲头都十分高涨,“从舞台上的表演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他们不仅学懂了、弄通了,更是对他们艺术专业的一次展现和锻炼,让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实现了‘1+1﹥2’的效果。”
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执行校长程臻表示,学校走的是一条文化教学与艺术教学相融合的路径,培养的是具备高专业技能与高文化修养的学生,文化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无限可能,但文化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这次课本剧的创编给我们探索艺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相容性提供了借鉴,融合创作之路会越走越宽。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宝洪 通讯员 乐毅 唐文瀚 责任编辑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