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025年10月26日晚,在武汉市江夏区李白文化园里,乐声与吟诵声交织,一场名为《江夏听李白·诗乐歌山河》的沉浸式诗乐剧场在此盛大开演。当暮色浸染山河,我们跟随着李白的诗行,在江夏的秋夜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盛唐文化漫游。

暮色中的李白文化园,早已不是普通的游园地。第一幕《少年行·蜀中问道》里,《峨眉山月歌》的乐声刚起,演员们便在山水景致间舞蹈吟唱,中国鼓的节奏如少年李白的凌云意气,在园区的亭台楼阁间震荡;转至《静夜思·月光篇》的表演区,月光似的清辉洒下,演员们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观众仿佛与盛唐旅人同立江畔,共赏那一轮亘古不变的月光。

从“蜀地山川”到“长安楼阁”,从“江湖扁舟”到“江夏月夜”,演出将李白文化园的实景与舞台艺术无缝融合。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响起,竟真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怅然与壮阔。

谈及选址在李白文化园的考量,沉浸式诗乐剧场《江夏听李白·诗乐歌山河》总策划、总负责人李雪峰老师介绍:“其独特优势在于实现了‘景即舞台,观演合一’。园中真实的月色、水景、亭台,与李白诗境天然契合,使观众身临其境,实现了‘人在诗中游’的沉浸体验。”
这场演出的妙处,在于让李白的诗从文字里“活”成了声音与画面。《将进酒》的豪情被陈楚生的作曲点燃,演员们举杯痛饮、引吭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穿透夜色;《月下独酌》则化作曲风的细腻演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与浪漫,在歌声里被拆解成无数动人的碎片。
还有《秋风词》的婉转、《早发白帝城》的激扬……每一首诗都有专属的旋律与表演语言,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同学们用现代音乐语汇勾勒出盛唐的音画,让观众在音符与诗句的共振里,触摸到李白的“诗仙”灵魂。

这场演出是武汉传媒学院与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李白文化园的一次深度对话。从策划到落地,我校学生将专业所学投入到这场文化实践中。音学B2202班阎成悦分享道:“我们前期对李白进行了大量的了解,尽量让自己的歌曲更贴近李白的生活。”音乐专业的学生打磨每一首诗乐的编曲,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李白”与盛唐人物,让这场沉浸式体验从创意变成现实。


而这背后,是跨专业融合的匠心。武汉传媒学院音乐学教研室主任李雪峰坦言:“在整合中文、音乐、舞蹈三个专业的过程中,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将文学意境、音乐律动与肢体语言融为统一的艺术语言。我们通过建立联合创作组,以李白的五个人生阶段为共同叙事框架,定期组织专业互渗工作坊,最终形成了诗、乐、舞相互激发的沉浸式演出。”
而当地方文旅资源与高校艺术力量碰撞,不仅让李白文化园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更让江夏的文化底蕴以年轻化、沉浸式的形式走向大众。

演出的尾声,全体演员共唱《江夏行》,乐音在文化园的夜空中久久回荡。这场以诗为舟、以乐为桨的文化漫游,不仅让我们“遇见”了那个行走在月光与山河间的李白,更见证了高校艺术实践与地方文化传承的精彩共生。

演出结束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园活动将延续这份诗意与热情。我们的学生演员将化身文化“NPC”,散落在园林的亭台水榭之间——您可能会遇见正在抚弄古筝的乐者,琴声淙淙,与园中夜色相和;也可能驻足于挥毫泼墨的学子案前,看笔走龙蛇再现李白诗篇的气韵。他们不仅是表演者,更是可交流、可互动的文化使者,和观众们一起沉浸式体验千年文脉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