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媒体融合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关于举办“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服务会员单位、凝聚行业智慧、促进行业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省广电局职能处室、省网络视听协会相关负责同志及50余位会员单位代表齐聚武汉传媒学院融媒体中心指挥大厅,召开湖北省网络视听协会全媒体和AIGC教育分会工作及研讨分享会。
会议在武汉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宗微的欢迎辞中拉开帷幕。她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协会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技术深刻重塑的时代,AIGC不仅是内容生产工具的革命,更是传媒生态与教育模式的深层变革。”

宗微校长指出,武汉传媒学院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区域文化传媒产业,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建校以来,已向社会输送超过五万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成30余门省级一流课程,积极探索AI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她强调,面对AIGC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将持续推动文学、艺术与工学的交叉融合,培养既精通艺术创作,又熟练运用智能工具的复合型人才,为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刘孝明在政策解读中指出,AIGC技术的发展需要与规范治理同步推进。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为技术发展划定清晰的边界。他表示,湖北省正在构建人工智能与网络视听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致力于打造技术、人才、产业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湖北省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义在发言中阐述了协会在AIGC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不仅要站在技术浪潮的前沿,更要成为价值的守护者、创新的推动者。协会的使命是搭建平台、凝聚共识,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他强调,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汪博兴在分享中提出,AIGC时代的教育需要进行价值重塑。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教育更要让人成为人——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人文关怀。他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从“授人以渔”升华为“育人以渔”,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的智慧型人才。

武汉天堂映画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明分享了AIGC在影视创作中的实践心得。技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力,而在于释放创造力。AIGC让每个有故事的人,都有了讲好故事的能力。他指出,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用技术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湖北广播电视台大健康发展中心副主任顾凯展示了AIGC在医疗科普领域的创新应用。“用技术温暖生命,用创新传递关怀。AIGC让我们能够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有温度的健康故事。”她认为,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专业知识走出象牙塔,真正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倩围绕我校新闻传播专业的AIGC育人实践,分享了高校在技术变革时代的育人思路与探索。“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技术使用者,而是具备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她明确指出,在AI时代,人文素养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搭建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的深度对话桥梁,最终培养出能引领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带着AI作品毕业、带着AI项目创业,更要让他们带着对技术伦理的敬畏之心步入社会。”赵倩院长补充道。

当研讨会散场,融媒体中心指挥大厅的灯光渐暗,一场关于智能时代的深度对话正悄然沉淀。在这场技术革命中,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创作——它能将数日的渲染压缩至分秒,让天马行空的想象快速落地;它能突破创意的边界,为内容生产注入全新可能;它更在重塑工作流程,让创作者得以聚焦于最具价值的核心环节。
技术将无限的“可能”交到我们手中,而教育、政策与行业的共同使命,就是确保这份力量始终朝着向善、求真、臻美的方向成长——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更要守护那些机器永远无法复刻的人文内核与生命温度。这,才是AIGC最具价值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