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乌镇留白处,邂逅一舞东西方

时间:2025-10-17 22:29:00来源:

青石板路的缝隙里嵌着些碎草,两岸的白墙黛瓦挨得近,乌镇的屋檐是青灰色的,屋檐的翘角挑着薄云。远处传来一两声橹声,和着巷子里隐约的调子。

正望着一湾碧水上游过的乌篷船出神,忽觉眼角余光里,两个“身影”有些特别——人群的欢呼声突然响起,不少观众举着手机快步围拢,还有孩子拉着家长的手兴奋地喊“人偶出来啦”,这便是武汉传媒学院带来的人偶剧《丝语玫瑰》的主角登场时刻。

男士人偶一身浅灰西装,裤管宽大却熨帖,一顶呢质礼帽压着几缕银灰发丝,双手插在西装裤袋里,姿态含蓄得像一幅水墨留白。身旁的女士人偶则是另一种风情,银灰色卷发蓬松地卷着,翡翠绿丝巾在白衬衫前打了个雅致的结,灰色背带裤将她衬得干练又优雅,眼神里带着西方式的明快。这对人偶背后,是武汉传媒学院的深度参与:剧目由我校文化管理学院教师贾庆元引进并担任制作人及导演,人文与艺术学院舞蹈教研室教师高杨文源、李康宁、潘辛负责编导,参演学生则是我校舞蹈系2022级的梅宇帆、崔忆操、高可欣、周润绮,师生携手将东西方艺术融合搬上乌镇街头。

正如剧目简介所诉,两位主角一个优雅精致,一个含蓄内敛,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印记与生活节奏。他们在旅途中偶遇,起初因截然不同的音乐喜好矛盾不断,却通过几轮“擂台式”推广各自所爱音乐,从抗拒变为好奇,从对立走向倾听——女士人偶逐渐发现东方韵律的留白之美,男士人偶也慢慢体会到西方节奏的情感张力。这部剧由国际顶级公共空间戏剧制作团队打造,还邀请到全球最火高跷音乐剧《预言》的舞美设计师负责木偶设计与制作,精致的工艺让男士人偶的胡须根根分明,女士人偶的眼镜片能反射阳光,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今天下午两点,《丝语玫瑰》在乌镇恒益堂准时开演。演出中,人偶会主动邀请观众互动:有观众笑着加入时,它们便“牵”起观众的手,带着大家在恒益堂前转圈,女士人偶的“手”轻轻拍着观众的肩,男士人偶则弯腰做出邀请的姿势,胡须随着动作微微颤动。

中途演绎“东西方音乐擂台”时,人偶会朝着观众席伸出手,邀请大家为喜欢的旋律鼓掌——支持东方韵律的观众拍掌节奏舒缓悠长,偏爱西方节奏的则拍得轻快急促,两种掌声交织间,原本蹲着的观众纷纷站起身,有的跟着哼起调子,有的还学着人偶的姿态轻轻摇摆。到了演出尾声,所有观众和人偶一起围成一个圈跳舞,音乐、笑声与水乡的橹声交织,艺术的界限被打破,戏剧与生活的距离悄然消融。

阳光渐渐西斜,把人偶和观众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墙垣的影子交错在一起。远处传来摇橹船夫的歌声,悠长婉转,与偶人静默的姿态形成奇妙的呼应。此刻的乌镇,不再只是一个古镇,它是不同文化对话的容器,而武汉传媒学院带来的《丝语玫瑰》,则是这场对话里最灵动的注脚——师生们用专业与创意,让东西方艺术在水乡巷弄里交融,也让更多人看见,真正的文化交流从不是谁覆盖谁,而是在相遇的时空里,找到属于彼此的共同节奏。

赶去恒益堂看《丝语玫瑰》的路上,我们还偶遇了两份“乌镇惊喜”:迎面撞见乌镇戏剧发起人黄磊,他穿着蓝色上衣,正急匆匆赶路。沿途还顺道打卡了由我校文化管理学院教师贾庆元从法国引进的两部趣味十足的剧目:《一触即发》格外有创意,演员们化身蜜蜂、螳螂、甲虫等不同昆虫造型,手里的乐器也随角色特质定制,台下观众跟着旋律不自觉摆动身体,仿佛置身热闹的昆虫音乐会。

《航海传说》更让人难忘,演员们从空中撒下满是祝福的白色纸片,细碎的纸片落在肩头、发间,走在路上还不停从头发上轻轻掉落,像是把大海的浪漫与祝福悄悄带在了身上。

《丝语玫瑰》的成功演出,亦是武汉传媒学院国际化艺术合作的生动实践。学校始终致力于搭建跨国艺术交流平台,此次与国际顶级戏剧制作团队携手,不仅将全球前沿的公共空间戏剧理念引入教学实践,更让学生在国际级项目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未来,武汉传媒学院还将持续探索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为师生带来更多国际化创作与展示机会。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期间(10月16日-26日),每天下午,《丝语玫瑰》都在乌镇戏剧节上演,这场关于文化相遇的故事仍将继续,等待更多人与他们,共赴一场人偶与舞蹈的浪漫之约,见证国际化艺术合作的独特魅力。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传媒学院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6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