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武传师生“三下乡”探寻巴郡“撒叶儿嗬”

时间:2024-07-18 15:39:38来源:

走近土家丧俗,探寻非遗文化

2024年7月10日至14日,一支由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中文系师生组成的实践队伍,踏上了前往湖北省巴东县的调研之旅。

PART 01

对话非遗 深耕民俗

巴东县,坐落于湖北省西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12个乡镇,汇集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民族人口,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光芒。特别是巴东的方言,既蕴含了荆楚文化的典雅,又融合了巴蜀文化的韵味,其中,“撒叶儿嗬”(土家语,汉语译为“丧歌”)作为当地丧礼习俗的代表,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撒叶儿嗬”是鼓、歌、舞三者统一。是为死者送行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由一人击鼓叫歌,众人接歌起舞,过去只能由男性参加,其表演形式和唱词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7月12日,实践队伍有幸采访到“撒叶儿嗬”的杰出传承人向兵老师。他师承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黄在秀先生,从事“撒叶儿嗬”的收集、整理、挖掘和传承等工作近20年。

他说:“撒叶儿嗬源于巴东这片热土,它是我们土家族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有人唱、有人听、有人传承,撒叶儿嗬不会消失的。”

向兵老师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撒叶儿嗬的深厚情感,也透露出土家民族对于生死的“豁达”观念。一直以来,他积极践行着“撒叶儿嗬”的推广和传承工作:2007年,他创办了鹞鹰民间艺术表演团;2015年,他注册成立鹞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年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撒叶儿嗬”鹞鹰传承基地,至今已培训来自于重庆、宜昌、恩施等地区的共20期400多名土家族“撒叶儿嗬”学员。

他在采访中表示: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撒叶儿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PART 02

深入田野 记录丧俗

7月13日,团队成员抵达位于绿葱坡镇的村民家里,参与李万秀老人95岁的丧礼现场,深入了解和记录当地的丧俗文化。

李万秀老人的女儿宋宜红,详细为我们介绍了当地丧葬的流程:出葬、执缚、抬棺、撒买路钱、暖井、掩棺、抢富贵等。

在现场,团队成员近距离观看了巴东另一项重要的丧俗活动——打丧鼓。无论是激昂的鼓声,还是热烈的现场氛围,都让团队成员对土家族人“白喜事”的习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买路钱 抬棺

PART 03

学以践行 校地融合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队在巴东文化馆馆长罗亚军、巴东县信陵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王丽莉等人的陪同下,应邀参观了巴东县文化馆和非遗展示馆。

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悠扬动听的民族乐器,以及详尽丰富的文献资料,无一不彰显着巴东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匠心。特别是”撒叶儿嗬“的展区,通过多媒体手段与实物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让成员们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深刻感受到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与对生命的无限敬畏。

巴东县非遗展示馆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采访了巴东县文旅局公共文化服务股股长王克安、巴东文化馆馆长罗亚军等人。

在交谈中,王股长和罗馆长与中文系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不仅分享了当地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经验,还对未来双方开展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探讨和展望。王股长深情地说:“巴东有很丰富的非遗文化项目,从衣食住行到游艺娱乐,都是璀璨的瑰宝,但很难走出深山。武汉传媒学院在写作、编演、传播等方面都具有优势,这正是我们渴求的。

对此,武汉传媒学院中文系的带队老师陶立军表示: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后续可以依托课程、依托项目,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实训。这既是深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两个结合”的重要指示,也是学以致用,激励青年学生增长才干、锻炼自我,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PART 04

结语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探寻巴郡丧俗,共感生命之歌”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巴东县的独特文化魅力与风土人情,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与热情。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使命,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